52.体现“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案例——石舍古建筑群
发布时间:2020-09-03 16:47:22
石舍古建筑群体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2016年7月,石舍村获批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它与村落下面的茆坪村、芦茨村共同携手成为浙江省首个慢生活体验区,石舍村充分利用较独立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抓住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在完善村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大了生态保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利用古建筑群体效应,建设文化创意村
石舍古建筑群体位于桐庐县富春江镇石舍村,石舍是富春江镇最偏远的自然村,因为偏远,所以有与世隔绝的味道,也正因为与世隔绝,所以这里的古建筑群才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好像被时光遗落,又像是刻意的安排。
北宋末年,方腊起义失败后,朝廷对方姓一族加大了镇压力度。居住在富春江芦茨的方姓一族为避难,逃往金华、浦江一带。明代中叶,有一支方姓回迁芦茨,后部分方姓迁至石舍,石舍当时为荒僻之地,方姓先祖用石块垒墙,用石片盖顶建起简易房舍,石舍就成了村名。村民伐薪烧炭,种竹采茶为生,历百余年的努力奋斗,在清代中叶,家族迎来了一个发展期,前后建起了一批院落型的聚居房舍,这些房舍互相连贯沟通,一条小街自建筑间穿过,成为桐庐至浦江的马岭古驿道的一段。
石舍的木炭、柴、竹产品可通过驿道销往杭州、上海等地,又换回需要的日用品。石舍的精美建筑群对来往商贾也充满了吸引力,崇山峻岭中,石舍俨然成了可供人们休憩打尖的地方,石舍也因此富裕起来,也有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民风民俗。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为现如今石舍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打开了窗口。
在桐庐,古建筑群不止石舍有,然而石舍的古建筑因其“拼图模式”而自有特点。石舍自然村不算大,而古建筑群占地面积就有2500余平方米,占去了村庄的“半壁”江山。这些古建筑讲究纵深布局,外院套内院,利用屋内甬道和门互通,纵横交错,便拼成了一个长方的拼图。
2011年至2012年间,县文物部门对石舍古建筑群中的“山水清音”“精义堂”“存仁堂”“厚载堂”等几幢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和保护,作为村中保存下来的最早古建筑——“山水清音”已处于半倒塌状态,也正是她留给了我们唐代诗人方干的后裔,在石舍引进创业的文化理念,在修复时仍旧恢复了原来的结构和布局,大街两侧相对而建的存仁堂和厚载堂是古建筑群的核心,它们的平面布局,体现了古代穿插在山间的驿道文化,这次维修,将这种院落套院落,多开间的已被闭塞的格局重新梳理打通,尽一切可能地将原始消息保存下来,修复了部分已被破坏的排水系统。以全局考虑的维修方案,为日后的科学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7月,石舍村获批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它与村落下面的茆坪村、芦茨村共同携手成为浙江省首个慢生活体验区,石舍村充分利用较独立的山水风光、人文历史,抓住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在完善村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大了生态保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面对精致的、有特色格局的古建筑和良好的生态保护,石舍村给自己的定位是建设文化创意村,一批文化名人、艺术家在古建筑群内创办了咖啡图书馆、香樟木屋民宿、树屋民宿、瑜伽修炼营、花道馆和三只蜗牛手工艺品店,为古老的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村民们也在古老的传统底蕴中发展起各有特色的民宿经济,利用古建筑及那条小小的卵石街道发挥文化创意,在坚守原始的风貌基础上,这些古建筑被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的平台。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建的房屋,用来办民宿和农家乐等。
2018年定制的《石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被村民接受和遵守,新的社会生活在这个小山村有序展开。石舍已成为桐庐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一颗闪光的星星。
来源:桐庐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作者:桐庐县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