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示范案例——钱学森故居
发布时间:2020-09-29 20:55:09
钱学森是我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是“杭州之子”,是杭州的骄傲。他的杭州故居也得到家乡很好的保护。
杭州的钱学森故居坐落于上城区方谷园2号,白墙黑瓦,闹中取静,占地1.3亩,由三个天井一个后花园组成,是一座江南风格的三进院落。故居建于清末,100多年的时光浸润,让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沾上历史的沧桑感。解放后,钱学森故居陆陆续续搬进了35户人家,大宅从独家独户变成了人口众多的大杂院。20世纪60年代,市政府拟将方谷园2号加以修整保护,钱学森不忍加重家乡政府的经济负担,谢绝了好意。直到2008年,经过修缮,钱学森故居重新焕发了“江南书香门第”的人文气韵。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之后随父母来到杭州,当时就居住在这座老房子里,3岁时又随父母迁居北京。1930年,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读书时,因身染伤寒,回杭州家中静养一年。虽然钱学森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是他心系故乡,与家乡人保持经常性的书信往来。其故居登记的产权人也是钱学森。
为了缅怀这位“杭州之子”并以其事迹来激励后人, 2011年12月在钱老诞辰100周年之际,修缮后的钱学森故居向社会开放,中共杭州市委暨上城区委在此设置了“钱学森与杭州”专题展览。钱老的儿子钱永刚向故居捐赠了100多件实物。
故居分上下两层,一楼正厅的展览分成“杭州之子”、“航天之父”、“情系故乡”三个篇章,通过照片、手稿、实物等史料,展示了“杭州之子”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正厅的正中间挂有一块匾额,上面镌刻着钱家祖训——“克勤克俭”四个大字。
故居二楼南北共6间,呈现“走马楼”格局。原是以卧室、书房为主的生活空间,突出了“家”的温馨和亲切,钱老的书房中,安静摆放的笔墨纸砚,更是有着“江南书香门第”的独特气韵。在陈列室中,摆放着木质碗柜以及砂锅、衣柜、皮箱等很多生活用品,这些都是钱学森生前使用过的。通过这一件件实物的展示,再现了钱家当年“古朴”、“雅致”的生活品味,让人们更加具体、近距离地了解钱学森一家的生活情景。
钱学森故居从2011年开馆至今,接待了国内外来宾达250万人次。多次联合相关部门举办活动,如“钱学森科技节”“航空航天科普大讲堂”“云游钱学森故居,探索天问一号”等。钱学森的后人也是多次来到故居,探寻钱老的足迹,感受钱老的精神。钱学森故居不仅是小营巷重要的人文风景,也是钱老一生科学精神的最好诠释。深深影响了几代青年投身科学事业,为民族振兴作出贡献。
从方谷园向北穿向银枪班巷,还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巷子“小营巷”,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就坐落于此。如今,随着小营巷红色旅游的发展,钱学森故居也被列入杭州市党史教育基地,成为上城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
来源:钱学森故居 作者:钱学森故居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