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梅城出土牌坊构建再利用——以三元坊为例
发布时间:2020-10-07 14:11:22
牌坊,又称牌楼,源于我国古代里坊制之坊门,是中华文明的承载物之一。至明清时期已演变成为一种标志性、纪念性建筑。《通训定声》云:“坊又为望,建坊言众所望,古制旌表节孝、巍科、上寿,皆给帑建坊。”故牌坊除具有“立邑里之名”外,更具有标榜功德、旌表功名、颂扬节烈、褒奖孝义、表彰忠勇等象征意义,是以诏为国制。
建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又是历代州、府治所在地,各类牌坊遍布城乡。据民国八年编撰的《建德县志》记载,古严州城内就有百余座石牌坊。后因天灾、人祸,到了解放初就仅剩19座。历经风雨幸存的19座牌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幸被毁坏,毁坏的牌坊构建部分被运到东门街作为填土料,上部修建了梅城剧院,一部分被运到大坝填埋。
三元坊是梅城街上数百座牌坊中的一座,原牌坊位于梅城镇府前街,文革期间被毁。据明代万历六年编撰的《严州府志》记载:“三元坊,在府前街宣威桥上,旧即桥为名,正统十三年,知府黄澍以郡人商洛乡试、会试、廷试俱登首选,因以表之,以桥亦以名焉”。商辂,淳安芝山人。其父在严州府担任书吏,永乐十二年,商辂在严州府吏舍诞生。他自幼天资聪慧,才思过人。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授内阁修撰。不久,晋升为学士、大学士和兵部左侍郎。天顺元年正月,明英宗重新执政,商辂得到重用,后因于谦事牵连下狱,削职为民。成化二年,明宪宗召商辂复出,晋升为兵部尚书。十四年,司礼太监汪直设西厂,权顷朝野。商辂上疏抗言,力罢西厂。事隔不久,终因得罪宦官,以身体不好为由,告老还乡,十年后,在家乡去世。商辂死后,被赠太傅,谥文毅。严州知府黄澍为表彰商辂,在府前街宣威桥上建三元坊,即现在梅城文化馆门前。
古城之兴,在于古城之魂,而牌坊,则是古城恢复的灵魂之一,对复兴中的严州古城而言,一座牌坊代表了一个历史故事。2018年8月杭州市考古所对原影剧院地块进行考古挖掘,出土牌坊及其它各种石构件3100多件,可明确为古牌坊部件的残件有1160组1233件,包括葫芦宝顶、龙雕(鱼龙吻)、字匾等。为了重塑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严州古城以考古发掘的残件为基础开展牌坊复建,根据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可再利用的牌坊构件,进行归位利用。现恢复的三元坊运用了出土的挨狮砷、上枋、石柱等构建,通过连接加固等措施,有效还原古牌坊的历史风貌。
重建的三元坊、古朴威严,栩栩如生的狮兽盘立于石柱之前,犹如从漫漫历史长河走来一般,经受岁月依然肃穆威严。千年古府梅城,正以矫健的姿态实现归来。
来源:建德市文广旅体局 作者:建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