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文物修缮的示范案例——梵天寺经幢

发布时间:2020-10-09 00:05:1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梵天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梵天寺路87号,为北宋乾德三年,即公元965 年,吴越王钱弘俶在重建南塔寺时所建。


梵天寺原名顺天院,始建于唐天佑元年,即公元904年;五代梁贞明三年,也就是公元917年,吴越王钱鏐为供奉从宁波阿育王寺迎来的释迦牟尼佛骨舍利,在城南(今凤凰山东麓梵天寺遗址处)建南塔,寺名也因此改为南塔寺,后寺塔俱毁于火。北宋乾德二年,即公元964年,吴越王钱弘俶重建南塔寺,次年于寺门前修建经幢。北宋治平年间,即公元1064至1067年,为消除寺院灾患,用四头四臂的护法神——梵天天王作为寺名,改称为梵天寺,经幢也因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宋以后,寺院仍是屡毁屡建,历尽劫难,至清咸丰年间废圮。如今寺宇俱毁,仅存经幢。

梵天寺经幢为一左右两幢,相距十余米,幢高15.76米、幢身八面,各部比例和谐,极富整体美感。经幢通体用太湖石凿就,雕刻精美,左右幢形制相同。经幢自下而上分别叠砌须弥座、幢身、腰檐、山花蕉叶、宝珠、仰莲、短柱等构件。

须弥座上为八棱柱体的幢身,上刻行书体佛经,南幢为《大佛顶陀罗尼经》,北幢为《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字迹清晰隽秀。两幢均刻建幢记,也为行书体。幢腰檐以上依次叠砌几重山花蕉叶、宝珠、仰莲及短柱等。

梵天寺经幢是国内少见的石刻精品,其俊秀的造型、精美的雕刻形象反映了吴越国佛教建筑的艺术水准,它不仅在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也为后世研究吴越时期的社会生活、佛教文化以及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2001年6月,梵天寺经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年风雨,由于部分结构风化缺失,地基沉降不均以及周围频繁的人为活动,经幢倾斜率严重超标。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梵天寺经幢的保护,实施了基础纠偏及加固工程等科技保护工程。其工程秉承尽可能减少干预、保护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按照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以及可逆性等原则,分为纠偏、病虫害勘察治理、本体清理、保护加固和防风化等方面。

为了将梵天寺幢保护工程的经验做一次总梳理,并对今后杭州地区乃至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项目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2012年,凤凰山管理处编辑并出版了专业书籍《尘沾影覆:梵天寺经幢科技保护》,这又是石质文物保护领域的一起典型案例研究。

201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推出《讲文物故事,传优秀家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研究和传播项目》。凤凰山管理处结合自身地理优势,推出了《八百年前云和月——南宋皇城遗址之凤凰山》的文化传播路线,路线第一站就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梵天寺经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我们文物工作者,以这种走读和讲解的方式,传播历史,沿袭文脉,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来源:凤凰山管理处    作者:凤凰山管理处   编辑:吴阳杰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