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示范案例——思澄堂
发布时间:2020-08-14 11:17:06
在绿树掩映的解放路丰乐桥东北侧,有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它就是思澄堂——杭州基督教历史最早最大的基督教堂。
基督教从19世纪中期传入杭州,思澄堂的前身是一座礼拜堂。1924年,思澄堂动工兴建,历时三年建成。为纪念第一位华人牧师张澄斋,新教堂取名“思澄堂”。思澄堂建筑平面整体显十字架形状,采用中国建筑对称格局,砖木结构,青砖黑瓦,飞檐翘角,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其外墙用青砖实叠,内部用进口洋松木做梁柱。二、三层地面铺木地板。入口处模仿中国特色的木架梁,门窗、屋檐翘角等亦吸收中式造型,使其细部颇具中国南方建筑韵味。尤其是窗门,采用中国园林的支摘窗式,这在中国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思澄堂这种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在同时期的中国教堂建筑中并不多见,应是当时教会希望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更易获得中国本土教徒的心理认同,从而接受基督信仰的一种尝试。
抗战期间,思澄堂曾作为难民收容所。“文革”期间,又一度成为杭州图书馆藏书库。除此之外,思澄堂一直是杭州的基督教活动重要场所。它是杭州市和浙江省基督教协会所在地,也是全省基督教中心。
近年来,围绕着“基督教中国化”,思澄堂举办了“杭州基督教历史图片文物展”等系列活动,保护了堂内古井,发现并展示了1926年由法国出产的铜钟,开展了“杭州市基督教文化之旅”。
作为杭州城区现存唯一的老教堂,思澄堂凭借其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先后成为浙江电视台《司徒雷登》纪录片和电影《下一个奇迹》的内景地和网红打卡点。
历经风雨近百年的思澄堂,凭借其教会建筑、人文气息和宗教文化内涵,必将成为一座和谐教堂和一个基督教中国化的典范。
来源:思澄堂 作者:蒋翔 编辑:吴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