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长三角文化交流的示范案例——民国“卢仝解渴”汪裕泰茶号茶盒

发布时间:2020-08-18 13:53:46


这是一件十分不起眼的文物,年代不长、色调昏暗、外表朴实、品相欠佳。然而,就是这么一只不起眼的木盒,却给了策展人一个灵感,并由此让分处于沪杭两地的两个专题性博物馆携起手来,诞生了两个别出心裁的展览、一系列配套的展教活动,为两地广大民众献上文化大餐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共同的回忆与思考,这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合作交流模式,实为长三角文化交流的上佳示范案例。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件文物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民国“卢仝解渴”汪裕泰茶号木茶盒,其实就是民国时期,上海汪裕泰茶号用来装茶叶的一个木质礼盒,它长29.5厘米,宽7.6厘米,高21.6 厘米。盒体由五块木板,通过榫卯结构拼合而成,其正面的木板是活动的,可以向上抽拉,上面刻有“卢仝解渴”四个大字,下行还刻有“上海汪裕泰茶号制”八个小字。木盒的顶部装有一个铜制的提环,方便提携。

说起“汪裕泰茶号”,这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大上海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家由徽商汪立政创立的茶号,最早始于清咸丰年间,当时只是上海旧城老北门的一家小茶叶店,由于货品纯正,服务周到,再加上当家人精于划算,知人善任,茶号生意兴隆,五年后又开了第二家。1895年,汪立政病故,其子汪自新继承父业。由于汪自新早年留学日本,在其接管茶号后,便开始探索“洋为中用”模式,将茶叶生意做强做大:他投资增设汪裕泰第三、第四茶号,以连锁店模式经营,还在杭州、苏州等地增设分店,拓展市场,西湖边大名鼎鼎的“汪庄”就是当年汪裕泰的杭州分号。他设计金叶商标,划一花色质量,以防假冒。改进和美化包装,稳定茶叶品质。积极参与国际性会展并夺奖,继而竞占海外市场。1915年,汪裕泰茶号的“金山时雨”贡茶喜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26年,在美国世博会上又获甲等大奖。到了最兴盛的时候,汪裕泰共有茶庄8爿,茶厂2处,分店4爿,号称上海的“茶叶大王”。

然而时光流转,曾经辉煌的茶号早已不复踪影,但留下的这只木盒还在向人们诉说当年的故事。茶,长三角的特产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汪裕泰,横跨长三角地区的大茶号,一个时代长三角民众共同的记忆;世博会,近代茶商走向世界的舞台,当代长三角国际化的例证。策展人从融合以上三大要素的文物——民国“卢仝解渴”汪裕泰茶号木茶盒入手,结合世博会博物馆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的馆藏特色,充分发挥了上海与杭州地缘人文相近的资源优势,策划了《茶世知雅----茶香知世博,风雅道生活》及《嘉色常在——中外博览会上的中国茶》两大展览,累计参观人次近4万,举办系列的展教活动5场次,参与民众近千人。这一波由一件文物引发的文化交流热潮,不仅推进了沪杭两地博物馆之间的良好互动,也引发了长三角地区民众文化与思想的共鸣,在开启长三角地区的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的同时,也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助力。

来源:中国茶叶博物馆    作者:中国茶叶博物馆   编辑:吴阳杰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