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示范案例——梁宅
发布时间:2020-08-10 14:17:38
梁宅位于下城区双眼井巷2号(东清巷与双眼井巷交叉口,凤起路和新华路交叉口附近)。
梁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现存镶嵌在梁宅西南角墙上的界碑所刻“乾隆四十一年”碑文推定,当为公元1776年,距今已有244年的历史。梁宅占地25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630平方米,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现存建筑主要分布于中、西两条轴线上主要建筑共7座。正门开在建筑的中轴线上,宅前有一座须弥座照壁,门内自南而北共四进,依次布置有轿厅、平厅和走马楼。西轴线上依次为书斋、正厅和座楼。正厅与座楼之间设塞口墙和砖雕门楼,在石库墙门的内外门额上均有雕刻精美的砖雕花纹和图案。座楼为三开间的二层木结构建筑,座楼后面有后花园。
梁宅建筑布置分区明确,布局紧凑有序,在建筑外围和院落之间都有高大封火墙分隔、围护,形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空间。墙上开边门,墙边设夹弄,为连通宅内各建筑的交通道。建筑布置疏密有致,进与进之间都设天井,使每座建筑都有独立的室外活动空间。整座宅院建筑用材粗大,装饰朴素,雕刻精致而不繁缛。
梁宅原为清朝名臣梁肯堂宅邸。梁肯堂,字构亭,号春淙,钱塘人,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乾隆五十六年受直隶总督,嘉庆三年升刑部尚书,七月,奉旨补授漕运总督。因其吏能、吏德和政绩出众,曾受乾隆帝赏赐御制匾联、红结顶帽、赏戴花翎,赐黄马褂,在紫禁城内骑马。嘉庆六年(1802)奉旨以原品回籍(杭州),并于当年病逝,时年八十五岁,有《石幢居士吟稿》留世。
据《有正味斋文集》记载,梁肯堂治理直隶省时宽猛相济、颇得民心。任上,梁肯堂还办理赈灾五次,拨银600万两,全部用于救灾济民,自己分文未取。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梁宅后裔在梁宅一直生生不息,英才辈出。直至抗日战争时,梁家全家逃难外出。解放后,梁宅里聚居着五十多户人家。
2004年,梁宅按照“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进行了全面整修。为了保护这幢宅子,负责修复的专家建议政府让住在这里的居民们先搬走,然后开始了对它的改造与翻新。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工程,这才让这座砖木结构的清代大宅得以保存完整。就连宅对面的照壁和宅前的青石板路都还是依照原有的样子保存了下来。
在杭州市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以及市旅委、市园文局、原市卫生局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市中医院在梁宅内开设了“广兴堂国医馆”。
杭州市中医院广兴堂国医馆以传播、整合中医文化精髓为己任,梁宅的中国古建筑风格与祖国传统医学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营造了浓郁、和谐的传统文化氛围。
逐渐完善的广兴堂国医馆集医疗、参观、展示、体验于一体,完全还原了传统中医原貌,提供中医名家诊疗、中医文化展示、中医传统治疗、养生药膳调理等特色服务。
以保护历史为前提,杭州市中医院广兴堂国医馆不仅让梁宅更添了人气,也保留了中国中医药的历史,而让老百姓最直接体验这种历史感,就是在杭州老底子大宅门里最为合适。广兴堂国医馆不仅利用了梁宅这个良好的地理环境,更是收集了全国各地270块清末民初时期诊所、药局医匾,可以说是全国最多医药类牌匾的收藏地了。
宅内独立的房间已被开发成诊脉看病开方子的诊室,一走进宅子就能闻到浓浓的中药味道,有些发黄的墙壁上还挂着十几幅常用的中药配方,黄芪、党参、佛手的标本泡在透明的玻璃瓶中,穿着白大褂的老中医安坐于堂。
广兴堂国医馆还在陈列区以及其他区域的走道、回廊等各处墙面上,用生动的图文资料介绍了自良渚文化以来的杭州中医药发展史,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各类经典处方以及传统经络循行图等中医知识。陈列馆内展示了许多与中医药历史演变相关的各类藏品,并配以中、英、日、韩四国文字说明。
除此之外,药膳作为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广兴堂积极挖掘,并致力于展示的重要内容。由于广兴堂对前人药膳文化的不懈钻研与发扬开拓,广兴药膳已于2009年被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兴堂对文物安全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在经营过程中切实排除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药膳一律在梁宅后的辅助用房制作,制作过程规范,符合餐饮服务要求,且由于养生药膳注重食材的新鲜度与营养价值的保存,厨师在制作过程中也绝少使用炒、煎、炸等烹调手段。养慎居作为药膳品尝、体验的场所,其古雅的氛围与历史悠久、提倡细品慢嚼的药膳文化相得益彰。
来源:杭州市中医院广兴堂国医馆 作者:广兴堂 编辑:吴阳杰